扁平疣是皮肤感染人乳头瘤病毒(HPV)后引发的良性赘生物,常见于面部、手背等暴露部位,表现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丘疹,表面光滑,颜色接近肤色或淡褐色。由于具有传染性,搔抓或摩擦可能导致病毒扩散,形成“同形反应”,让皮损范围扩大。因此,发现症状后需避免刺激,并采取科学应对措施。
日常护理是控制扁平疣的基础。首先需严格克制抓挠冲动,若皮损有瘙痒感,可用干净棉签轻压缓解,或用冷毛巾敷10分钟降低神经敏感性。其次,保持面部清洁时避免过度摩擦,选择温和的氨基酸洁面产品,水温控制在32℃左右,洗后用纯棉毛巾轻拍吸干水分。此外,需单独使用毛巾、枕巾等贴身物品,定期用60℃以上热水烫洗或阳光暴晒,减少病毒残留风险。
针对扁平疣的治疗,需根据皮损数量与分布选择合适方法。对于散在、较小的疣体,可尝试外用维A酸乳膏或咪喹莫特乳膏,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或激活免疫反应来清除病毒,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发局部红斑、脱屑,需从低浓度开始使用并逐步建立耐受。若疣体较多或持续半年未消退,可考虑物理治疗,如液氮冷冻通过低温破坏疣体组织,或激光治疗利用光热效应精准去除病变,但治疗后需严格防晒,避免色素沉着。
治疗期间需配合生活调整增强免疫力。保持每日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功能下降;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、深绿色蔬菜,以及富含锌的坚果、瘦肉,帮助抗病毒;每周3-4次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)可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病毒代谢。需注意的是,扁平疣恢复周期因人而异,通常需2-3个月,期间需定期复诊观察皮损变化。
扁平疣虽不危及生命,但影响美观且易复发,科学处理是关键。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若面部皮损突然增多、颜色变深或伴随疼痛,可能是病情进展信号,建议及时就诊,由医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,降低复发风险。